bet365最新技巧 - 首页 > 佛教教育
大安法师答疑
请问如何保持平静的心态
居士:很高兴来到东林寺,感受不一样的丛林生活。其实很多道理我们都明白,可是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却做不到那么坦然。习惯于把小问题扩大,总喜欢想太多。拿得起,可是放不下来,往往导致越是在意越是伤害,这些都让我感到很累很矛盾。我想请问我们将如何保持平静的心态?做到淡定,甚至是不以物喜、不以己悲的高境界。
法师:淡定这个词用的很高啊。淡就是平淡,静就是安静,或者叫禅定。但问题是很多人做不到平淡,他有攀缘心、虚荣心、胜负心,所以他就做不到平淡。一个平淡的人,就要有颜回那样的素养啊。居陋巷,一箪食,一瓢饮。居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,贤哉回也。有贤的这种品质,你才能做到淡定。你一天到晚想赚大钱,想比别人优秀,天天比较,甚至一个同学考试比我高几分,我都心理嫉妒得很,你怎么做到淡定啊?不可能做到淡定,一天到晚都是在分别、执着、计较、嫉妒里面过日子,所以现在很多人睡眠都不安稳,要吃安眠药才能睡着。现在的人是很可怜啊,内心的烦恼像炽热的火在焚烧。 人还是要单纯一点,想法少一点,你想得多也得不到。现在的人经典读的少,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不懂,造成拿不起,也放不下。现在中国人的教育都是要成功、发展、第一、最好,都是这么个教育,追求卓越,没有一个教育说,平淡、平淡、平淡。现在我们教育要补上这一课,就是平淡呐。思不出其位,君子素位而行。素富贵行乎富贵,素贫贱行乎贫贱。要有种安贫守道的心。传统的教育,包括我们原本的饮食文化,都被认为是一个很消极、退避、没有现代意识的东西而加以否定。所以上次有位报社的主编也在这儿交流,他也感觉到这个社会太浮躁。实际上他认为整个中国都得了一个病,得了什么病呢?叫发展病。念念都是求发展,求新、求异、求改造、求变化,都是这样。旧城改造,把很多很好的文物都毁掉了,然后再搞什么假文物,再搞什么城。所以,主要是我们遗失了传统文化的精髓,被外境所转,没有回归到传统文化所崇尚的那种心性当中,才导致现在很多的社会问题。
定业可免还是不可免
居士:师父,我见佛经上有说定业不可免,为何又要说灭定业真言?三世因果有因必有果,为何《十轮经》、《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经》上又说可以不受果报,这是不是相互矛盾?请法师慈悲开示。南无阿弥陀佛!
法师:业力有定业与不定业,业力的表现形态多种多样。佛应机说法,称众生业力不可思议,有的经上说定业可以免,有的经上说定业不可免。你不要在字面上、语句上去找毛病。四依法,依义不依语,依这个法义,不要在文句上去琢磨。
谈到这个业力问题呢,佛为什么要判教,藏通别圆四教?藏教来说,肯定是不可免。那在圆教呢,就不这么讲了,圆教说定业也是可以灭的。为什么呢?因为这个业也是众生虚妄的心造作出来的,本质上它也是虚妄的。如果彻证到诸法的实相,就好像人从梦中醒过来,那梦中他造的业,他在醒过来的情况下,他会去受报吗?那从梦和醒的层面上来看,可以说你梦中造的业也可以不受报。如果你无明大梦没有醒过来,你还在梦中,梦中所做的一切,还是有果报。那在众生层面呢,他还在无明大梦中出不来,因果他是一定要受的。但是证到诸法实相的佛菩萨大慈大悲,以其功德、加持力,可以代众生来灭众生无法避免的因果。从众生层面来说,自因自果,凡夫不可避免,但是以佛的果地觉作因地心,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,以佛菩萨不可思议的威神力量加被,他就可以灭自己没有办法灭的这种业力,这也是说得通的。
所以佛法分为可思议的部分,也有不可思议的部分,还有大不可思议的部分,如果你了解了其中的法义,也就会圆融无碍了,不会觉得相互矛盾了。如果你没有以这种眼光去看佛经,就会发现有的经典谈有,有的经典谈空,有的经典说这部经最高第一,另外一部经也说是最高最一,那你就会觉得处处都自相矛盾了。实际上,佛讲经说法都是应机而说,解言弃缚,不同的药方针对不同的病症来开设的。只要把这个病治好,它就是一个好药方,但这个药方不一定什么病都能治。如果说有一个药方能治一切病,那就要谈净土法门,阿伽陀药喽,那才是万病总持。所以对于这个三世因果,哪些受,哪些不受,依照藏通别三教的经典说,是定业不可免,但在圆教的层面来说,他说可以免。这并不矛盾,而且是相辅相成的。
上一篇:佛法世法之界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