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|收藏本站|联系我们

bet365最新技巧 - 首页 > 般若讲堂

追捧《弟子规》 因为你并不知道古代的优质教育是什么
文章来源:本站 发布时间:2017-2-16 点击数: 754 次

转自凤凰国学 

《弟子规》并不是不好,而是比它好的东西太多了。

最近,大家都在怼《弟子规》。

贫道想来想去,没想通《弟子规》有什么好怼的。翻开来看看,基本上就是教育小朋友尊敬师长,讲卫生,生活有条理,为人处世要稳重等。若说《弟子规》有些地方不合时宜,这我承认;如果说它是糟粕,我也是反对的。

后来我想明白了,《弟子规》本身没什么不好。人们反感的,是现在某些机构把《弟子规》捧到天上的态度。捧来捧去,把大伙捧烦了。

一、我们在《弟子规》上浪费了太多的感情

有拧不过劲儿来的人经常问我:《弟子规》不是好话吗?好话凭什么大伙听了烦?

我回答他说:多好的好话,也要看场合,看次数,看说的态度。《弟子规》不过是一部蒙学读物,偶尔拿出来讲讲,和日常行为参照看一看,是可以的。这事古人是这么做的,那件事古人是那么做的。有哪些认识,古今一致,那就说明这可能是有价值的,需要遵守;有哪些认识,古今不一致,那是古人过时了还是今人错了?还是说话的语境不一样?这就需要辨析,而不是无脑捧。

现在众多国学教育机构都把《弟子规》当圣典,联欢晚会要朗诵,庆典开张要歌唱,你默认全国人民都认为这是千古不易的经典,全国人民同意了没有?为这么一部书投入这么多服装道具时间场地,至于么?

任何东西,都应该摆正它应有的位置,它所得到的待遇要和它本身相称。

好比“尊敬师长,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”,这句话是好话,但你老师要是天天跟在你屁股后面念,那也受不了:

在食堂:“小明吃饭呢?小明啊,尊敬师长,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……”“老师您请。”

在路上:“小明走路呢?小明啊,尊敬师长,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……”“老师您早。”

在厕所:“小明蹲着呢?小明啊,尊敬师长,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……”“老师您……”

不出三天,再乖的小孩也保证烦!

然而也有些地方,这些好话无论怎么说都不烦的,那就是宗教。

比如佛教,每次吃饭前都要念开斋偈,比如“仰蒙弥陀恩,惠赐此佳肴。谨以感恩心,恭敬欢喜受”。睡觉前要念“”,甚至上厕所也要念“大小便时,当愿众生、弃贪嗔痴,蠲除罪法”。

当严守清规戒律的法师们念起这些偈颂的时候,无论何时,我在旁边,同样志诚顶礼,心生崇敬。

然而我们大多数人,生活在世俗社会中,世俗社会是多元的,自由的。如果一部教条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,这是值得警惕的事情。

更令人滴汗的是:要是有部高明的教条,我们大家都认可也就算了;而《弟子规》就不是很高明的教条。

二、讲《弟子规》之前,先把国学搞清楚

《弟子规》被怼,还有一个原因是喜欢讲《弟子规》的,都是一些“国学班”。

其实,《弟子规》在学界通常所说的“国学”巨大体系中,连一个小枝杈的位置都轮不到。它就是一个行为规范,是归在“蒙学”的范畴里的。

假如说“国学”这个概念可以成立的话,它包括经学、史学、诸子、释道、诗词文赋散曲……这些全都排完了,都未必排得到教小孩子的“蒙学”。而《弟子规》又属于蒙学读物里比较晚出的,那就更没什么地位了。

假如真的会讲国学,那就先给我讲个四书、易学、三礼学或者春秋学听听;不会的话讲《说文解字》一个部首也行。再不会给我讲一段前四史也行。前四史都不会讲,目录版本总该是入门知识吧?再不,把一段《庄子》拿出来讲通也算本事。这些都不擅长,那教小朋友用平水韵写一首中规中矩的五律总会的吧?

如果说你教的是“蒙学”,那我要问:蒙学也海了去了!你知道历史上有多少蒙学文献?有多少蒙学教育理念?有多少蒙学案例?有多少教育家?就算非得教《弟子规》不可,在你对传统蒙学体系的认识理念中,《弟子规》处于一个什么位置?

把所有的这些扒拉清楚了,再拣择适合今天社会的内容,教给小孩子,才是负责任的作法。不管小学中学大学企业发廊餐馆,一本《弟子规》开路以马斯了?这和江湖游医拣什么药卖什么药、露天烧烤逮什么肉烤什么肉有何区别?

三、古代真正的优质教育是什么样的?

《弟子规》原来是李毓秀编的《训蒙文》,经贾存仁修订成了《弟子规》。这种《训蒙文》,历史上不要太多。比如:

沈鲤《蒙学要义》

吕坤《社学要略》

石学古《训蒙辑要》

王日休《训蒙法》

王筠《教童子法》

陈芳生《训蒙条例》(参见张志公《蒙学书目稿》)

……

这些都自成体系,比《弟子规》只高不低。而且,很多内容,现在看来,更有现实意义。天天讲《弟子规》的同时,不如多看看这些内容。

有人说古代的教育窒息个性,那可就大大的错了。比如这句:

学生二十岁不狂,没出息;三十岁犹狂,没出息。

您看好了,这是清王筠的《教童子法》。

《弟子规》教导小朋友:“话说多,不如少”“彼说长,此说短。不关己,莫闲管”。

王筠教导小朋友:“二十岁之前,老师鼓励你狂!”

又比如《教童子法》里学写诗文:

作诗文必须放。放之如野马,踢跳咆嗥,不受羁绊,久之必自厌而收束矣。此时加以衔辔,其俯首乐从。且弟子将脱换时,其文必变而不佳,此时必不可督责之,但涵养诱掖,待其自化,则文境必大进。

写作文随便玩,随便搞,玩出花玩上了天,老师自然会调教你。成绩不好,也许是过渡期、成长期(脱换时),老师也不会批评你,耐心等待你“自化”。这比今天三段式、六段式、扶老太太过马路的作文又如何?

然而,王筠并不是不会应试作文,一家子进士就是证明。那可是写八股文写出来的。

学生是人,不是猪狗。读书而不讲,是念藏经也,嚼木札也。钝者或俯首受驱使,敏者必不甘心,人皆寻乐,谁肯寻苦?读书虽不如看戏乐,然书中得有乐趣、亦相从矣。

“人皆寻乐,谁肯寻苦”,这句话比今天的兴趣教学如何?这比王财贵先生苦哈哈的“包本记忆法”如何?为啥王财贵先生的包本读书法被怼了,其实就是只懂一半。只知道背书不知道讲书。

“钝者或俯首受驱使,敏者必不甘心”,这句话,送给那些质疑包本记忆的孩子们。


又如:

小儿无长精神,必须使有空闲。空闲,即告以典故。

典故分死典故和活典故,死典故相当于今天所说的“常识”,比如《四书》是哪四书?《二十四史》是哪24部?一天教一个常识,一年就是300多个。活典故相当于今天所说的“故事”,比如王筠问学生“从前有两个人,拿着一只鸡,告到县衙,都说鸡是他的,怎么判定谁对呢?”小朋友一般都不知道,于是王筠就开始讲故事“县官就问两个人,鸡最近吃了什么?一个说吃了小米,一个说吃了豆子。县官就把鸡的嗉子剖开,一看里面是小米,案情就清楚了,罚那个说是豆子的赔一只鸡。”最后告诉学生,这个故事不是老师自己编的,而是出自《南史·傅琰传》。小朋友听了,都觉得很好玩(“弟子大喜”)。然后可以继续告诉小朋友:《南史》又是谁写的呢?属不属于《二十四史》呢?前前后后就贯通了。玩着就把知识学了。

四、今天你孩子手里的教材,可能就意味着他未来的阶层

同为清代人,为啥王筠教孩子比《弟子规》不同?很简单,看看简历就知道:

王筠:清代著名语言学家,研究《说文解字》,与段玉裁、桂馥、朱骏声并称清代四大家。《清史稿》有专传。一生著书五十余种,号称“儒宗”。父亲王驭超,官至寿州知州(放现在是厅级干部),辑《海岱史略》140卷。二弟王简,嘉庆己卯、庚辰联捷进士。三弟王篖,道光己亥副榜。四弟王笵,道光辛丑进士。

敢情王筠一大家子,全是学霸。如果说出来一个王筠也许是靠拼爹,那么他几个弟弟全都考上了进士又该怎么说?所以只能说,这是一个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家族。

清代文字学大家王筠

可气的不是人家是官二代学二代,可气的是人家玩应试教育也比你玩得好。

而写《弟子规》的李毓秀呢,看简历:

李毓秀的人生经历平实,性情温和豁达,史料记载,在年轻的时候,李毓秀师从同乡学者党冰壑,游学近二十年。科举不中后,就放弃了仕进之途,终身为秀才,致力于治学。

可以说在历史上就没有留下什么,只能说他“经历平实”,那就是乏善可陈,一辈子连个举人都没考上过,放现在顶多是个县里的中学教师。岁数大了之后当了一个县丞,还是花钱买的。(刘保民《李毓秀考略》)

可以想象一下,把两个人放在今天的社会,两个人同时办“国学班”,简历在网上一挂,谁招的学生会多?

当然,贫道无意以人物境遇分高下,只是想请诸位认清一个事实:

鼓励个性,鼓励才华,重贯通,重理解,重兴趣,重生理特性(小儿无长精神,必须使有空闲),精英阶层喜欢这样教孩子。

听话、服管,念、背、打、然后还得要孩子感恩痛哭流眼泪,跪着给长辈洗脚忏悔鞠躬,平民阶层喜欢这样教孩子。

久而久之,大家虽然生活在同一个地球,却完全不在同一个世界了。

这不是历史书上为我们描述的旧社会,而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着的真实故事。 

附录:张志公先生《蒙学书目稿》的蒙学分类

一、古佚蒙书

二、急就篇

三、千字文(附开蒙要训)

四、百家姓

五、三字经

六、杂字

七、小学和“类小学” 

八、韵语知识读物:训诫类(贫道按:共30种,《弟子规》列其中一种)

九、兔园册

十、蒙求和“类蒙求”:掌故类

一一、蒙求和“类蒙求”:历史类

一二、咏史诗

一三、蒙求和“类蒙求”:各科知识类

一四、蒙求和“类蒙求”:其他

一五、散文故事

一六、千家诗,神童诗及其他

一七、对类及其他

一八、蒙用文字、声韵、语法书

一九、蒙用工具书

二十、古文选本

二一、丛书

返回顶部